在
防潮珠批发生产时,产品质量直接影响防潮效果、安全性及市场认可度,需重点关注以下核心质量问题:

一、吸湿性能不达标
1. 吸湿量不足
问题表现:实际吸湿量低于标称值(如标称吸湿量≥30%,实测仅 20%),无法有效控制环境湿度,导致被保护产品受潮(如电子产品发霉、服装受潮)。
原因:
原料纯度不足(如硅胶干燥剂用回收硅胶,孔径堵塞,吸湿能力下降);
氯化钙干燥剂配方不合理(氯化钙含量过低,或添加过多惰性填充料);
生产过程中烘干不彻底(残留水分占用吸湿空间)。
控制措施:
采用一级原生原料(如医用级硅胶、工业级无水氯化钙),拒绝回收料;
每批次抽样测试吸湿量(按国标 GB/T 23947-2009,在湿度 90%±2%、温度 25℃±2℃条件下测试 24 小时吸湿率);
烘干后冷却至室温再包装,避免二次吸潮。
二、包装材料破损与泄漏
1. 包装破裂导致内容物泄漏
问题表现:防潮珠包装袋(如杜邦纸、无纺布)破裂,硅胶颗粒或氯化钙粉末泄漏,污染被保护产品(如食品、精密仪器),甚至造成误食风险(尤其硅胶颗粒若为彩色,可能被儿童误认)。
原因:
包装材料强度不足(如无纺布克重低于 30g/㎡,耐撕扯性差);
热封工艺缺陷(封边不牢固、有气泡或针孔,受压后开裂);
氯化钙干燥剂因吸湿后膨胀(未采用透气但防漏的包装),导致包装袋撑破。
控制措施:
选用食品级透气包装材料(如 50g/㎡以上杜邦纸、复合无纺布),确保耐温≥80℃、耐撕扯强度≥10N;
热封温度控制在 120-150℃(根据材料调整),封边宽度≥5mm,每批次抽查 10% 包装做跌落测试(1m 高度跌落 3 次无破损);
氯化钙干燥剂采用 “双层包装”(内层透气膜 + 外层防漏膜),预留膨胀空间(填充量不超过包装容积的 70%)。
三、安全性与合规性问题
1. 成分安全风险
问题表现:
硅胶干燥剂添加色素(如蓝色、橙色指示剂),色素脱落污染食品或化妆品;
氯化钙干燥剂含重金属(如铅、汞)超标,不符合环保要求;
包装上未标注警示语(如 “不可食用”“请勿撕破”),存在安全隐患。
原因:
为降低成本使用工业级劣质原料,未做重金属检测;
忽视不同应用场景的合规要求(如食品接触用干燥剂需符合 GB 4806.10-2022)。
控制措施:
食品 / 医药用干燥剂禁用色素,选用无荧光、无异味的包装材料;
每批次原料检测重金属含量(铅≤10mg/kg,砷≤1mg/kg);
强制标注警示信息(中英文对照)、成分、保质期、生产商信息,符合各国法规(如欧盟 REACH、美国 FDA)。
四、规格与一致性问题
1. 重量与尺寸偏差过大
问题表现:同一批次防潮珠重量差异超过 ±5%(如标称 1g / 包,实际 0.8g-1.2g),或尺寸偏差导致无法装入小包装产品(如电子元件包装盒)。
原因:
自动化包装机计量不准,未定期校准;
人工分装时操作不规范,重量随意性大。
控制措施:
采用全自动称重包装机(精度 ±0.1g),每小时校准 1 次计量装置;
对小规格产品(如 0.5g、1g)增加人工抽检比例(≥20%),确保重量均匀。
五、储存与保质期问题
1. 保质期内吸湿性能衰减
问题表现:防潮珠未开封但在保质期内(通常 12-24 个月)吸湿能力下降,开封后无法达到预期效果。
原因:
外层密封包装(如铝箔袋)密封性差(有针孔或封口不严),导致缓慢吸潮;
未标注生产日期或保质期,消费者无法判断有效性。
控制措施:
外层采用加厚铝箔袋(厚度≥0.12mm),热封后做负压测试(-0.05MPa 下保压 30 秒无漏气);
每包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,建议储存条件(阴凉干燥处,相对湿度≤30%)。
六、环保与可持续性问题
1. 不可降解材料污染
问题表现:包装材料为不可降解塑料,或干燥剂本身无法回收(如氯化钙干燥剂吸湿后成糊状,难以处理),不符合环保趋势。
控制措施:
优先选用可降解无纺布(如 PLA 基材料)或纸质包装;
推广可再生干燥剂(如硅胶干燥剂可通过加热再生,标注 “可重复使用” 说明)。